現在許多民眾開車或是騎車,如果速度不放慢,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,尤其是巷弄車禍經常發生,關鍵在於開快車情況下,一個不注意突然一輛機車或轎車衝出來,就會發生車禍,現在台北市政府大力推動「鄰里交通改善計劃」為了就是要降低「巷弄交通事故件數」,不過學者提出建言最好要查出原因,提出改善方案。
交通事故,主要肇事原因,還是以駕駛人未依照規定讓車,因此在狹小巷弄,誰也不讓誰外勞仲介情況下,再加上沒有注意車前狀況、或者是倒車未依照規定。其中台北市信義區和內湖區,發生事故分居第一和第二名。
台北市交通局長陳學台:「這個巷弄裡面交通事故的型態,在最近幾年有一個轉型,就是在路段事故是變少的,但是在巷弄口,交叉路口這個事故是增加的,所以這個也讓我們就是做為未來,我們鄰里交通改善,我們大概過去是比較在路口,沒有做少的,比較少的設施,那我們在將來的精進,就是會把路口的部分,看怎麼樣讓大家知道,我在巷弄裡面開車,到路口我知道前面有一個路口,必須要減速。」
台灣這座小島,先後容納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異鄉人,或渡海前來開墾,或因戰爭來到此地。自開放引進外籍移工後,這22年來隨處可見越來越多東南亞臉孔。身處多元環境的我們,是否準備好了一個充滿同理心的社會,能彼此理解,互相學習且共同生存?男性移工多半從事漁工農務、進入工地或工廠,彌補了台灣基層勞力的缺口;將近九成的女性移工則進入醫院或家庭擔任看護或幫傭,肩負起原本應由國家福利承擔的長期家庭照顧工作。全球化下流動成為常態,人們跨越城鄉甚至國界以獲取更好的生活,無論是中國的北漂族、到鄰近國家當「台幹」的青年,或在政府廉價勞動力輸出政策驅使下大批離鄉打拼的印尼人,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。
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:「交通局應該就事故,比較細緻的,到底什麼事故發生在什麼樣地方,然後它的型態有些什麼樣的改變,要做一些比較細緻的分析,人貪圖快的這樣一個意念,其實一直以來很難去把它降低,過去用了一些減速墊,不僅無法達到減速的效果,常常在外勞仲介巷弄裡面造成一些噪音擾人。」
若要降低車禍意外,鄰里交通改善計劃,目前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在巷弄標線人行道、劃機車格和停車格,勢必對提升巷弄交通環境與人車分道有幫助,駕駛人與行人若能守法,不違反交通規則,勢必有機會降低巷弄車禍發生率。
留言列表